韩愈《原毁》翻译(关于原毁的翻译和赏析)

司若梁
导读 大家好,乐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,关于韩愈《原毁》翻译,关于原毁的翻译和赏析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1、原毁古

大家好,乐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,关于韩愈《原毁》翻译,关于原毁的翻译和赏析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1、原毁古之君子,其责己也重以周,其待人也轻以约。

2、重以周,故不怠;轻以约,故人乐为善。

3、闻古之人有舜者,其为人也,仁义人也。

4、求其所以为舜者,责于己曰:“彼,人也;予,人也。

5、彼能是,而我乃不能是!”早夜以思,去其不如舜者,就其如舜者。

6、闻古之人有周公者,其为人也,多才与艺人也。

7、求其所以为周公者,责于己曰:“彼,人也;予,人也。

8、彼能是,而我乃不能是!”早夜以思,去其不如周公者,就其如周公者。

9、舜,大圣人也,后世无及焉;周公,大圣人也,后世无及焉。

10、是人也,乃曰:“不如舜,不如周公,吾之病也。

11、”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!其于人也,曰:“彼人也,能有是,是足为良人矣;能善是,是足为艺人矣。

12、”取其一,不责其二;即其新,不究其旧: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。

13、一善易修也,一艺易能也,其于人也,乃曰:“能有是,是亦足矣。

14、”曰:“能善是,是亦足矣。

15、”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?今之君子则不然。

16、其责人也详,其待己也廉。

17、详,故人难于为善;廉,故自取也少。

18、己未有善,曰:“我善是,是亦足矣。

19、”己未有能,曰:“我能是,是亦足矣。

20、”外以欺于人,内以欺于心,未少有得而止矣,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?其于人也,曰:“彼虽能是,其人不足称也;彼虽善是,其用不足称也。

21、”举其一,不计其十;究其旧,不图其新: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。

22、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?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,而以圣人望于人,吾未见其尊己也。

23、虽然,为是者有本有原,怠与忌之谓也。

24、怠者不能修,而忌者畏人修。

25、吾尝试之矣。

26、尝试语于众曰:“某良士,某良士。

27、”其应者,必其人之与也;不然,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;不然,则其畏也。

28、不若是,强者必怒于言,懦者必怒于色矣。

29、又尝语于众曰:“某非良士,某非良士。

30、”其不应者,必其人之与也;不然,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;不然,则其畏也。

31、不若是,强者必说于言,懦者必说于色矣。

32、是故事修而谤兴,德高而毁来。

33、呜呼!士之处此世,而望名誉之光,道德之行,难已!将有作于上者,得吾说而存之,其国家可几而理欤!释题:《原毁》是韩愈的“五原”(《原性》《原道》《原毁》《原人》《原鬼》)之一,“毁”就是诽谤、诋毁,“原”就是推究、探求,“原毁”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。

34、作者是有感而发:安史之乱后,唐朝执政者及世族大地主结党营私,而由于上层统治者求全责备,下层地主阶层很难登上政治舞台,即使得官,也“动而得谤”,屡遭排挤。

35、面对这样的现实,韩愈写下此文,希望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,抑制诽谤的滋生。

36、译文:古代的君子,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,他要求别人宽而少。

37、严格而全面,所以不会怠慢;宽而少,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。

38、听说古人中有个叫舜的,他的为人,是个仁义的人;寻求舜所以成为舜的道理,对自己要求说:“他,是人,我,也是人;他能这样,而我却不能这样!”早晨晚上都在思考,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,仿效那些与舜相同的地方。

39、听说古人中有个叫周公的,他的为人,是个多才多艺的人;寻求周公所以为周公的道理,对自己要求:“他,是人,我也是人;他能够这样,而我却不能这样!”早晨晚上都在思考,去掉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,仿效那些象周公的地方。

40、舜,是大圣人,后世没有人能赶上他的。

41、周公,是大圣人,后世(也)没有人能赶上他的;这人就说:“不如舜,不如周公,这是我的缺点。

42、”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全面吗?他对别人呢,就说:“那个人,能有这些优点,这就够得上一个善良的人了;能擅长这些事,这就够得上一个有才艺的人了。

43、”取他的一点,不要求他再有第二点;就他的现在表现看,不追究他的过去,提心吊胆地只怕那个人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。

44、一件好事容易做到,一种技艺容易学会,(但)他对别人,却说:“能有这些,这就够了。

45、”(又)说:“能擅长这些,这就够了。

46、”(这)不就是要求别宽而少吗? 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,他要求别人全面,要求自己却很少。

47、(对人要求)全面了,所以人们很难做好事;(对自己要求)少,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。

48、自己没有做好事,(却)说:“我有这点技能,这也就够了。

49、”对外欺骗别人,对内欺骗自己的良心,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了,不也是要求自己的太少了吗?他对别人,(就)说:“他虽然才能这样,(但)他的为人不值得称赞。

50、他虽然擅长这些,(但)他的本领不值得称赞。

51、”举出他的一点(进行批评),不考虑他其余的十点(怎样),追究他过去(的错误),不考虑他的现在表现,提心吊胆地只怕他人有了名望,这不也是要求别人太全面了吗?这就叫做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,却用圣人那样高的标准要求别人,我看不出他是在尊重自己。

52、 虽然如此,这样做的人有他的思想根源,那就是懒惰和嫉妒。

53、懒惰的人不能求进步,而嫉妒别人的人害怕别人进步。

54、我曾经试验过,曾经试着对众人说:“某某是个好人,某某是个好人。

55、”那些附和的人,一定是那个人的朋友;要不,就是他不接近的人,不同他有利害关系的人;要不,就是害怕他的人。

56、如果不是这样,强硬的人一定毫不客气地说出反对的说,懦弱的人一定会从脸上表露出反对的颜色。

57、又曾经对众人说:“某某不是好人,某某不是好人。

58、”那些不附和的人,一定是那人的朋友;要不,就是他不接近的人,不和他有利害关系的人;要不,就是害怕他的人。

59、如果不是这样,强硬的人一定会高兴地说出表示赞成的话,懦弱的人一定会从脸上表露出高兴的颜色。

60、所以,事情办好了,诽谤也就跟着来了,声望提高了,诬蔑也随着来了。

61、唉!读书人处在这个世上,希望名誉昭著,道德畅行,真难了。

62、 身居高位而将要有作为的人,如果得到我所说的这些道理而牢记住它,那他的国家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吧。

63、赏析与研究资料。

64、《原毁》赏析所谓“原毁”,即推原毁谤之由来。

65、韩愈所生活的中唐时代,在封建士大夫中滋生一种嫉贤妒能的恶劣风气,于人求全责备,于己则务求宽容,即所谓“其责人也详,其待己也廉”。

66、为正视听,引起当权者注意,并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,韩愈奋笔写下这篇《原毁》。

67、第一段先说“古之君子”。

68、“其责己也重以周,其待人也轻以约”,是“古之君子”的表现特征,也是本段的中心论点。

69、责己、待人是论题并列的两个方面,论证也从此入手。

70、首论“责己也重以周”。

71、文章以一向被古人尊为圣君或圣贤的舜和周公为例,这就增强了说服力和可信性,因为取的是楷模,是无可非议的典范。

72、但两人的情况又有所不同,前者取其“仁义”,后者取其“多才多艺”,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德才并举。

73、古之君子去掉自身那些不如他们的缺点,努力符合他们所代表的道德行为规范,这正是责己重以周的表现。

74、次谈“待人也轻以约”。

75、于人“取其一不责其二,即其新不究其旧”,这是对他人缺点的态度;而对他人的优点却唯恐其做了好事而得不到应有的利益。

76、本来,做一件好事不难,具一技之长亦是易事,可是对他人来说,能做到这些亦足称善了,这正是待人轻以约的表现。

77、以上是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正确态度,但对本文来说却非正题,而是陪衬,是客体,因为要探求谤毁之源的对象是“今之君子”的态度,那才是正题和主体。

78、所以第二段马上转到对“今之君子”的表现的剖析上来。

79、紧承上文,一个“则不然”即昭然揭示了“今之君子”的态度。

80、这里值得注意的是,文章谈古之君子的态度时用的是“责己”、“待人”;而现在谈“今之君子”却作了一个颠倒,变在“责人”、“待己”。

81、虽是一字之差,表现却恰好相反,同时也给论证提供了便利:只需点明其与古之君子的态度相悖即可。

82、例如,对人的缺点,一个是“取其一不责其二,即其新不究其旧”;一个是“举其一不计其十,究其旧不图其新”。

83、对人的优点,一个是“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”;一个是“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”,等等。

84、最后得出结论:今之君子责人详、待己廉的实质是“不以众人待其身,而以圣人望于人”——对自己比对普通人的要求还低,而对他人却拿圣人的标准来衡量。

85、当然,这种人连对己也谈不上自尊,更何况他人了。

86、行文至此,在充分摆事实、讲道理之后,突然用一评论句收束,简捷有力,而又见得跌宕有致,开合自如,诚非大手笔不能为之。

87、最后一段用三句话,既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目的,呼吁当权者纠正这股毁谤歪风,又语重心长、寄托了作者对国是的期望。

88、韩愈的议论文一般都具有结构严谨、说理透辟、逻辑严密的特点,《原毁》也不例外。

89、文章的宗旨在于探索毁谤之根源,从古今君子之对比入手,先古后今,由正到反,最后揭示根源,间架细密,环环相扣,足见作者结构布局之匠心。

90、《古文观止》说它“全用重周、轻约、详廉、怠忌八字立说。

91、然其中只以一‘忌’字,原出毁者之情,局法亦奇。

92、若他人作比,则不免露爪张牙,多作仇愤语矣。

93、”所见颇是。

94、然而本文最突出的特点还是对比和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。

95、通篇以古今君子相对比,比较他们对人对己态度的不同;而在描述古或今之君子的表现时,其对人对己的不同又构成一比;最后再以“某良士”、“某非良士”的一反一正的“试语”相对比,甚至把对比和一定的形象性描写结合起来,揭露的作用更鲜明尖锐。

96、两个“责于己曰”、“早夜以思”等排比。

本文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标签:

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