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乐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,关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全诗朗诵,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1、张若虚《春江花月夜》简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,海上明月共潮生。
2、滟滟随波千万里,何处春江无月明。
3、江流宛转绕芳甸,月照花林皆似霰。
4、空里流霜不觉飞,汀上白沙看不见。
5、江天一色无纤尘,皎皎空中孤月轮。
6、江畔何人初见月,江月何年初照人?人生代代无穷已,江月年年只相似。
7、不知江月待何人,但见长江送流水。
8、白云一片去悠悠,青枫浦上不胜愁。
9、谁家今夜扁舟子,何处相思明月楼?可怜楼上月徘徊,应照离人妆镜台。
10、玉户帘中卷不去,捣衣砧上复还来。
11、此时相望不相闻,愿逐月华流照君。
12、鸿雁长飞光不渡,鱼龙潜跃水成文。
13、昨夜闲潭梦落花,可怜春半不还家。
14、江水流春去欲尽,江潭落月复西斜。
15、斜月沉沉藏海雾,碣石潇湘无限路。
16、不知乘月几人归,落月摇情满江树。
17、【注释】 春江花月夜:乐府《清商曲·吴声歌》旧题,始创于陈后主。
18、滟滟:动荡闪光貌,这里指月光。
19、芳甸:春天的原野, 郊外之地叫做 甸。
20、霰:雪珠。
21、流霜:比喻空中月色朦胧流荡。
22、汀:水边沙地。
23、青枫浦:一名双枫浦,在今湖南济阳济水中。
24、这里泛指荒僻的水边之地。
25、扁舟:小船。
26、明月楼:代指明月照临的楼头的思 妇。
27、玉户:门的美称。
28、捣衣砧:古人洗衣,置石板上,用棒槌棰击去污。
29、这石板叫捣衣砧。
30、捣,反复捶击。
31、鸿雁:古人说鸿雁能传送书信,事见《汉书·苏武传》。
32、光不度:意谓飞不过这片无尽的月光,也就是书信不到之意。
33、鱼龙:这里是偏义复词,龙字无义。
34、古乐府《饮马长城窟行》:“客从远方来,遗我双鲤鱼。
35、 呼儿烹鲤鱼,中有尺素书。
36、”后以鱼书指书信, 这句意思同上句,水成文,也就是虚幻同水花之意。
37、闲潭:幽静的水边。
38、 潭通浔。
39、 下文“江潭”的“潭”同。
40、碣石:山名,在河北。
41、 指北方。
42、 潇湘:水名,潇水在湖南零陵入湘水,这一段湘水叫潇湘,指南方。
43、乘月:随着月色。
44、 【鉴赏】 这是一首著名的离情诗,描写了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,抒发了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,并生发出了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思索。
45、 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,以月轮的运行为线索展开。
46、从起句到“皎皎空中孤月轮”,写了月亮升起时江边花林景象,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,澄明恬静,神韵飞动的水墨彩图。
47、图中,春潮涨起, 与大海相平, 一轮明月冉冉而生,月光随波流动,轻洒银辉,于是,春江景物笼罩在月色之中:江流环绕芳野, 花林闪着银 光; 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, 不见飞动; 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, 江天共一色纯洁无瑕,明月皎皎在清空中孤单清静…… 静穆的月,引发了诗人一连串诗意的哲理性问题, 从“江畔何人初见月”到 “但见长江送流水”,正是诗人对月的苦苦思索,年年岁岁,月是终古不变,而对月之人却代代更替,上演了无穷无尽的一幕又一幕。
48、宇宙无限,而人生有限, 由无数个有限人生组成的延续不断的人类,如长江水一般长流不逝,而个体的人生却是如流水匆匆而逝,这明月就始终永恒地注视着一切,静默不语, 它在期待何人呢?…… 想到这里,诗人的视线追随着一片白云,飘于青枫浦上,他又起了一种感慨:生命短暂,应该珍惜,而天下,又有多少思妇游子,在重复着千百年来的两地悲愁呢!于是,很自然地,从“白云一片去悠悠”开始,诗歌转入到了抒写离情。
49、这其中,前半部分写思妇,她在楼上徘徊,月光如思情相随而形影不离,照着她的妆镜台,照着卷帘,照着捣衣砧……让她想随月光飞去离人身边,然而鸿雁不可传书,鱼龙不可捎信,皆因路途太遥远,它们帮不上忙。
50、后半部,则写了游子的悲愁,他在梦中见春花凋零,悲伤青春过半,归期未卜,梦醒时,落月西斜,徒然映照着似流逝青春的东去长江水。
51、春江花月夜将尽了,斜月藏入海雾中,天南海北,无限路途,游子的心坠入了人生的迷雾中,他怆惘不知,这样的月夜中,有几人能幸运归去?而他只有看着落月,将满怀愁情借落月余辉洒在江边的树上…… 诗在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入墨,在叹幽忧别情中收尾,抒发了对人生有限的无可奈何的感喟,又交织着对生活的期待和哲理性的思索,景、情、理水乳交融,别有一种清丽雅致的神韵。
52、 【春江花月夜】 春江潮水连海平,海上明月共潮生。
53、滟滟随波千万里,何处春江无月明。
54、江流宛转绕芳甸,月照花林皆似霰。
55、空里流霜不觉飞,汀上白沙看不见。
56、江天一色无纤尘,皎皎空中孤月轮。
57、江畔何人初见月,江月何年初照人。
58、人生代代无穷已,江月年年只相似。
59、不知江月待何人,但见长江送流水。
60、白云一片去悠悠,青枫浦上不胜愁。
61、谁家今夜扁舟子,何处相思明月楼。
62、可怜楼上月徘徊,应照离人妆镜台。
63、玉户帘中卷不去,捣衣砧上拂还来。
64、此时相望不相闻,愿逐月华流照君。
65、鸿雁长飞光不度,鱼龙潜跃水成文。
66、昨夜闲潭梦落花,可怜春半不还家。
67、江水流春去欲尽,江潭落月复西斜。
68、斜月沉沉藏海雾,碣石潇湘无限路。
69、不知乘月几人归,落月摇情满江树。
70、 张若虚(660~720),字不详,扬州(今江苏扬州)人。
71、唐代诗人。
72、张若虚生平事迹不详,唯知曾任兖州兵曹。
73、神龙中,与贺知章、贺朝、万齐融、邢巨、包融齐名,又与贺知章、张旭、包融号称“吴中四士”。
74、今仅存诗二首。
75、 《春江花月夜》本为乐府旧题,相传为陈后主所创,内容是写艳情的“宫体”诗。
76、隋及唐初人仿作逐渐将其改变为写景诗,但仍为五言短篇。
77、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长篇七言歌行,对春江花月夜景作尽情描绘,对自身内在情感与诗的情韵意境作淋漓酣畅的展示。
78、 这首诗着力于诗境的融造,诗以“江”、“月”映照,围绕“春江花月夜”五字囊括了丰富的意象,写江则用海、潮、波、流、汀、沙、浦、潭、潇湘、碣石等为陪衬,写月则用天、空、霰、霜、云、楼、妆台、帘、砧、鱼、雁、海雾等为映照,形成诗境容量的丰富感与充实感。
79、同时,围绕着丰富的意象,诗人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舍去具象的描摹与刻划,着力于诗境整体的合成。
80、诗中对生命美好的感受体认,对月圆人寿的强烈向往,对人生暂促的惆怅伤感,对宇宙亘古的哲理思索,全都溶浸于既透明纯净又似有似无的春江月色之中,造成一种既明丽又静谧的梦幻般的美的情调与境界。
81、对此,闻一多称为“更敻绝的宇宙意识,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”,李泽厚则进而认为,“永恒的江山,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,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、怅惘的激励和欢愉,闻一多形容为‘神秘’、‘迷惘’、‘宇宙意识’等等,其实就是这种审美心理和艺术意境”,这就一方面从哲学与美学的角度阐释诗境,另一方面又将这种诗境出现的根源,推溯到那一特定时代的士人精神风貌、审美心理及时代性文学主题的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上。
82、 春江花月夜赏析 此诗兼写春、江、花、月、夜及其相关的各种景色,而以月光统众景,以众景含哲理、寓深情,构成朦胧、深邃、奇妙的艺术境界,令人探索不尽,玩味无穷。
83、 全诗可分前后两大段落。
84、“长江送流水”以前是前一段落,由春、江、月、夜的美景描绘引发关于宇宙、人生的哲理思考。
85、发端两句,展现了“春江潮水连海平,海上明月共潮生”的辽阔视野。
86、一个“生”字,将明月拟人化;一个“共”字,又强调了春江与明月的天然联系。
87、江流千万里,月光随波千万里;江流绕芳甸,月照花林皆似霰。
88、总而言之,月光、江波互相辉映,有春江处,皆有明月,何等多情!诗人立于江畔,仰望明月,不禁产生了“江畔何人初见月?江月何年初照人?”的疑问。
89、对于这个涉及宙宇生成、人类起源的疑问,诗人自然无法回答。
90、于是转入“人生代代无穷已,江月年年只相似,不知江月待何人,但见长江送流水”的沉思。
91、宇宙永恒,明月常在;而人生呢,就个体而言,生命何其短促!然而就人类整体而言,则代代相传,无穷无尽,因而能与明月共存。
92、所以虽然不知“江月何年初照人”,但从“初照”以后,照过一代人,又照一代人。
93、诗人对比明月的永恒,对人生的匆匆换代不无感慨,然而想到人类生生不已,自己也被明月照耀,又油然而生欣慰感。
94、由此又作进一步探求:一轮“孤月”,永照长江,难道是明待她的意中人而至今尚未等到吗?于是由江月“待人”产生联想,转入后一段落。
95、“孤月”尚且“待人”,何况游了、思妇?诗人于是驰骋想像,代抒游子、思妇两地相思、相望之情。
96、 诗人想象“谁家今夜扁舟子”,正经过江边的“青枫浦”,目睹“白云一片去悠悠”而生飘泊无定的旅“愁”,于是相思“何处明月楼”。
97、从“应照离人妆镜台”的那个“应”字看,“可怜楼上月俳回”以下数句,都是诗人想象中的扁舟子”想象妻子如何思念自己之词:妻子望月怀人而人终不至,因而怕见月光。
98、但她可以卷起“玉户帘”,却卷不去月光;可以拂净“捣衣砧”,却拂不掉月色。
99、“此时相望不相闻”,而普照乾坤的月华是能照见夫君的,因而又产生了“愿逐月华流照君”的痴想。
100、追随月光照见夫君,当然不可能,于是又想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、鲤鱼捎书带信,然而鸿雁奋飞,也飞不出明月的光影;鲤鱼腾跃,也只能激起水面的波纹。
101、接下去,诗人想象中的“扁舟子”思家念妻,由想象而形诸梦寐。
102、他在梦中看见落花,意识到春天已过去大半,而自己还未能还家。
103、眼睁睁地看着“江水流春去欲尽,江潭溶月复西斜”,时光不断消逝,自己的青春、憧憬也跟着消逝,然而碣石、潇湘,水远山遥,怎能乘月归家?以“落月摇情满江树”结束全篇,情思摇曳,动人心魄。
104、自“白云一片”至此,写游子、思妇的相思而以春、江、花、月、夜点染、烘托,想象中有想象,实境中含梦境,心物交感,情景相生,时空叠合,虚实互补,从而获得了低徊宛转、缠绵俳恻、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。
105、全诗三十六句,每四句换韵,平、上、去相间,抑扬顿挫,与内容的变化相适应,意蕴探广,情韵悠扬。
106、 这篇诗受到明清以来诗论家的高度赞扬。
107、胡应麟《诗薮·内编》卷三云:张若虚《春江花月夜》流畅婉转,出刘希夷《白头翁》上。
108、”锺惺《唐诗归》石:“将春、江、花、月、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,真化工手!”陆时雍《唐诗 镜》:“微情渺思,多以悬感见奇。
109、”王尧衢《古唐诗合解》云:“情文相生,各各呈艳,光怪陆离,不可端倪,真奇制也!”闻一多《宫体诗的自赎》更誉为诗中的诗,顶峰上的顶峰”。
110、 春江花月夜赏析 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就是因为《春江花月夜》而“孤篇横绝,竟为大家”。
111、这首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犹如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浓郁的情感,千百年来,使无数的文人骚客为至倾倒。
112、无怪乎,该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:“诗中的诗,顶峰中的顶峰”。
113、 该诗中不仅描绘出了一幅精美的春江月夜图,而且也表现出了丰富细腻的情感。
114、但是,尤为重要的是,在这情感中也渗入了理性的思考,即情中有思。
115、面对如此美丽的图画,面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出的最动人的良辰美景,而许真的是“乐极生悲”吧,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发了诗人的遐思冥想:“江畔何人初见月?江月何年初照人?”。
116、江月是如此的美丽,美妙的景色不禁使人想到了宇宙的深邃和永恒,从而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是如此的渺小和短暂。
117、是谁站在江畔,第一个惊诧月色的明媚?光照春江的明月,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耀到人间呢?恐怕已无人能说的清楚。
118、毕竟,人的一生太短暂,太短暂了!人要和时间赛跑,终究是要失败的,人生真的是很容易就逝去了。
119、人类一代代永无穷期地更替,不正是人生短暂的表现吗?而明月却年年相似,这江月为什么会年年依旧呢?可能象世上的离人一样,也在等待着自己的亲人到来吧!“不知江月照何人”这里用了一个拟人的手法,把月亮写的很有感情,为了见到她期待的人,可以年年长明不衰。
120、诗人由仰望月轮,又低头看到大江东流。
121、这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,多么象消逝着的光阴!“逝者如斯夫;不舍昼夜”,人生,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?诗人由时空的无限,遐想到了生命的有限,感到神秘而又亲切,表现出一种更深沉,更寥廓的宇宙意识。
122、月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,深藏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,这种青春感伤的情思贯穿全诗,创造出韵味无穷的意境。
123、 但是全诗的关键还在后文对思妇的描写,思妇因盼望与爱人相见而不得而苦闷。
124、但她仍相信,虽然两人相隔异地,不能声息相闻,但此时一定会共对明月寄托相思。
125、南朝《子夜四时歌*秋歌》中有过这样的名句:仰头看明月,寄情千里光”,是说托月光把自己的相思之情寄给远方的亲人。
126、而在这首诗里,把托月寄情变成“愿逐月华流照君”,感情更为强烈,要求也更为迫切。
127、这里的“逐”字把思妇那种深沉,执着,殷切的思念之情表现的更形象,更具体,更传神,给读者以鲜明的动感。
128、由此可见,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伤感,但这只是缘于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,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和绝望,其基调是“哀而不伤”的,体现出初唐的时代之音。
129、 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,这首诗也有一定的缺憾,没有完全脱尽六朝形式主形式主义的影响。
130、但该诗中从众多色彩鲜明的形象中所抒发出的棉邈深挚的情感,同样使人产生心灵的惊悸,特别是对人生感悟的理解和赏析,更能引发读者的一番深思和感悟。
131、这也正是诗人技高一筹的表现,使景情理完美结合,创造出一番新的意境,给人以新的理解和感受。
本文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标签:
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